以上这些因素,着实让夹在中间的经销商犯了难,每当这个时候,经销商头都大了,到底该怎么办?提前备货吧,下游终端不买账,1月份备货吧,又怕涨价,又怕发不出货耽误春节销售高峰。那么,我们来根据今年的形式和市场的客观因素分析一下,困扰着经销商的这个千古难题——-”跨年日期”。
“生产日期“为什么会越来越敏感?
本来,”跨年日期“这个问题在以前就根本不是个问题,也没有这个词,我们回想,在10年前,甚至是5年前做食品配送生意,根本不会存在这个概念。但是这几年来看,这个问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已经成为每逢这个时候作为经销商备货的主要参考因素。那么,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
1.市场竞争加剧,产能严重过剩。
我们向前推十几年的时间,大家想想那个时候的配送生意,一个现在规模1个亿左右的大商向笔者回忆那个时候创业初的经历:“根本没有推销的时间,货根本不够卖,哪有时间看日期?只要送去就行,刚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变开始那会儿,到春节档期有的商店甚至在半路拦着车要求必须卸货。”回忆中,这位现在已身价千万的大商不乏眉宇间流露出对当时生意那番场景的留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景呢?我们不难看出,是因为当时卖方市场占有主导地位,为什么会卖方市场占有主动权呢?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当时的竞争根本没有这样激烈。物以稀为贵,在那个年代体现的淋淋尽致。这个年代,终端商不缺产品选择。
我们越来越会感觉的到,春节期间的渠道提前占仓压货工作,越来越滞后,越来越困难,经销商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就近几年而言,这个趋势愈发明显。
甚至一些二线品牌,终端商不进入腊月是不会大量占仓压货的,因为他知道,随时进,随时有,没必要占着这么大的资金浪费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上。
2.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不断的增强。
近十年来,随着各种信息的开放,特别是近几年网络智能时代的到来,年青的80,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各种轮番轰炸似的消费者教育,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明显的增强。特别是食品,购物过程中查看生产日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有新的,不会卖旧的,这俨然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购买习惯。想想,我们在实际购买中可曾不是这个情况吗?
从以上两点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来,造成对食品购买日期越来越敏感的两个主要因素。
“跨年日期”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从消费者层面上来讲,对于产品生产日期的注重,本身是对市场秩序维护和监督是一件好事,是起着积极意义的 ,证明我们的全民消费意识大大的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说我们是合理合法的做生意,每到这个年尾年初交替之际,从对生产日期敏感,就衍生了一个新名词——“跨年日期”。甚至仅隔一天,12月31号和1月1号,(当然,也可以说是一年),终端商对经销商抵触情绪这么大,经销商都对厂家也是谈虎色变呢?
1.终端商放大了跨年日期这个词的敏感性。
前文我们分析中得到:因为产品过程,竞争加剧,和终端购买力下降造成的终端商现在生意也大不如以前,所以,跨年日期,大部分是被终端商这个环节放大的,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因为终端商愿意放大跨年日期这个词的重要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现在根本不缺产品选择,或是推脱提前压货的一种说辞罢了,然后终端商会把这个结论归结到消费者,告诉你说:消费者想要17年的日期的云云。其实,消费者只是对生产日期的新旧有明显的敏感,而不对跨年日期的敏感性根本没有像终端商描述的那么夸张。12月31号生产和1月1号生产,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难道不知道只差一天么?
2.经销商的产品流通自身不够过硬。
我们反过来纵观市场,但凡是终端商对跨年日期抵触的,要么是新产品,没有能够产生正常的流通起来的,要么是处于二三线品牌的产品,要么就是新品。
哪个超市开店能够没有娃哈哈?哪个超市能够没有双汇?没有蒙牛伊利?(只是举个例子)对于那些没有流通起来的可有可无的二三线品牌,终端商一抓一大把,自然终端老板们大嘴一张:“你给我送一月份的货吧。”话又说回来,你真送了一月份的货,他可能还有别的理由等着你。
做为经销商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诚然,每个事物存在就有他存在的道理,对于“夸年日期”的存在的道理不管你认同不认同,客观事实,已经摆着那里了。
这个时候做为经销商的你,终还要面临这两个问题,面对上游厂家的备货,和面对下游经销商的压货。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1.对下游,打铁还需自身硬。
前面我们分析可以看出,终端对跨年日期问题也是“看产品菜碟”你别看平时你和哪个终端老板喝喝酒吃吃饭,那不叫真正的客情,只有产品真正的实现流通起来,动销畅通,终端能够赚到钱,才能使加大对终端的掌控力度,才能掌控主动权,才算客情。终端商对于跨年日期自然也就不那么敏感了。那位会说了:我总不能人人都代理一线品牌吧!其实,一线品牌是相对的,区域性强势品牌对于当地说,就是一线品牌。这就需要经销商平时多练内功,不至于造成:“白天走四方,晚上补裤裆”的尴尬局面。
2.对上游,结合产品市场态势,正确评估,合理备货。
2016年的春节比往年春节晚半个月甚至更多,再加上食品原辅材料的涨价,企业这个时候面临的生产和发货压力剧增,当然这个时候,厂家要把风险转嫁给经销商。经销商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综合厂家的时机情况和产品的在当地处于的动消态势,客观的判断备货的数据。如果在当地处于相对正常的流通,或动消处于上升的态势,那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不要在这个档口优柔寡断而错失市场机会,大化的备货,大化的享受企业的资源,利用好厂家的各种费用资源,强压渠道。如果你的产品属于季节性相对强,终端可有可无,流通起来又不是很明显的,那么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的评估抗风险性而备货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